在無垠的沙漠之中,一些奇特的植物以其獨特的外貌和生長習性吸引了人們的目光。其中,佛頭玉和仙人球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兩種。它們在枯燥的沙漠環境中頑強生存,展現著大自然神奇而神秘的魅力。在陽光下,它們散發著與眾不同的光芒,彷彿在述說著沙漠中生命的堅韌和頑強。本文將帶領讀者深入瞭解這些沙漠中的奇蹟,探尋它們獨特的生長之道以及人們對其的愛與呵護。
文章目錄
佛頭玉介紹
佛頭玉(學名:Larryleachia cactiformis (Hook.) Plowes)又名殿樂玉,隸屬蘿藦科,佛頭玉屬。原產非洲南部,植株無葉,具肉質莖;肉質莖幼時球狀,以後逐漸呈圓柱形,質地柔嫩,表皮灰綠色,有密集的三角形或半球形、圓錐形疣突,形似佛像頭部的螺形髮旋,“佛頭玉”之名也因此而得。花生於植株上部的疣突中間,花冠呈平展的淺碟狀,五裂,淡黃色至黃綠色,上有深紫色斑點,花期6~8月,尤以6月為盛。 [4]主要分佈在南非、奈米比亞等地。
佛頭玉形態特徵
佛頭玉原非洲南部,分佈於南非、奈米比亞等地, [5]宜溫暖、乾燥和陽光充足的環境,要求通風良好,稍耐半陰,耐乾旱,忌土壤過於潮溼。不耐寒,也怕酷熱,在冬季溫暖、夏季涼爽的條件下生長良好。夏季高溫時植株呈休眠或半休眠狀態,肉質莖雖然不再生長,但有花朵陸續開放。
佛頭玉分佈範圍
南非(北開普省,裡希特斯韋特,那馬誇蘭,從Sendelingsdrift至Garies)和奈米比亞。佛頭玉在原產地較常見,以Bushmanland西部的石英山地尤為多見。
佛頭玉繁殖培育方法
佛頭玉的繁殖可切取旁生的幼株進行扦插,若無幼株,可將植株的上部切下,晾5~7天,插於粗沙或蛭石中,下部仍留在原土中,用不了多久,就會萌生許多小植株,等它們長得稍大一些後,再取下進行扦插。對於群生的植株也可結合換盆進行分株。如果能採集到種子,還可用播種法繁殖。
佛頭玉的栽培方法和技巧
光照
佛頭玉在3~5月以及9~11月為植株的生長期,給予充足而穩定的光照,經常轉動花盆,使植株的每一部分都能得到均勻的陽光,以防肉質莖長歪。若光照時強時弱,會使植株粗細不勻,影響觀賞。
澆水
佛頭玉澆水做到“乾透澆透”,注意防止雨淋,每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複合肥。
換盆
佛頭玉每年的春季或秋季換盆一次,盆土要求疏鬆肥沃,含有適量的石灰質,並有良好的排水性,可用腐葉土3份、園土1份、粗沙或蛭石3份,並加少量的骨粉混合配製。
夏季
佛頭玉在夏季高溫時植株呈休眠或半休眠狀態,肉質莖雖然不再生長,但有花朵陸續開放,可移至光線明亮,又無直射陽光處養護,可稍澆點水,但不宜過量,加強通風,防止因悶熱潮溼引起的植株腐爛。
冬季
佛頭玉在冬季寒冷時植株也處於休眠狀態,要求有充足的陽光,嚴格控制澆水,溫度不可低於10℃。
佛頭玉仙人球養殖方法和注意事項
養護佛頭玉仙人球時,應注意以下幾點:
土壤選擇
仙人球適宜生長在疏鬆、透氣、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壤中,pH值應在5.5至6.5之間。
光照管理
仙人球需要充足的光照,每天至少4~6小時直射陽光,但夏季高溫時應避免強烈陽光直射,以防曬傷。
溫度控制
仙人球喜歡溫暖的環境,生長適宜溫度為15~30℃,夏季應避免高溫暴曬,冬季則應注意保暖,防止凍傷。
澆水方法
仙人球耐旱,澆水時遵循“不幹不澆,澆則澆透”的原則,避免積水導致根部腐爛。
施肥管理
生長期間,每半個月施一次腐熟的有機肥或氮磷鉀複合肥,注意不要過量施肥。
換盆換土
每隔1~2年進行換盆換土,使用疏鬆肥沃的沙質土壤,並可新增腐葉土、骨粉等材料增加透氣性和排水性。
病蟲害防治
注意觀察是否有炭疽病、介殼蟲等病蟲害,及時採取防治措施。
此外,在養殖仙人球時,還需注意仙人球的刺,以防被刺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