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后更新 2 年
仙女之舞(Kalanchoebeharensis Drake)是景天科、伽藍菜屬植物。常綠肉質灌木,株高可達2-3米。幼株莖上有毛。葉有柄;單葉對生,闊卵狀三角形,肉質;新葉開展,老葉正面凹、背面圓凸,緣具稀鋸齒,橄欖綠色至灰綠色,被稠密的灰白色毛。冬季開花,聚傘花序,生有壺形的黃綠色小花。仙女之舞原產自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南部地區。喜溫暖,不耐寒,喜充足陽光,忌強烈陽光的暴曬,較耐乾旱,忌盆土過溼。仙女之舞株形高大,很有氣勢;葉片舒展,密被絨毛,是一種很有特點的大型多肉花卉。仙女之舞能在夜裡吸收二氧化碳,釋放氧氣,適合用來裝飾書房、臥室等處。
文章目錄
仙女之舞的介紹
仙女之舞的別稱
仙人扇、白仙人扇、天人舞、仙人之路、貝哈伽藍桑
仙女之舞的形態特徵
常綠肉質灌木,株高可達2-3米。幼株莖上有毛。葉有柄,柄長3-4釐米;單葉對生,闊卵狀三角形,肉質,長10-20釐米,寬5-10釐米;新葉開展,老葉正面凹、背面圓凸,緣具稀鋸齒,橄欖綠色至灰綠色,被稠密的灰白色毛。冬季開花,聚傘花序,花序高50-60釐米,生有壺形的黃綠色小花。
仙女之舞的產地生境
仙女之舞原產自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南部地區。喜溫暖,生長最適溫度為14-28℃。不耐寒,越冬溫度應保持在5℃以上。喜充足陽光,也能在充足散射光條件下正常生長。但不宜過於廕庇,過陰時莖葉會徒長、細弱,茸毛缺少光澤,致使株形不美。忌強烈陽光的暴曬,5-9月需適當遮陰,其他時間則需給予充足陽光。較耐乾旱,忌盆土過溼。
仙女之舞的的繁殖方式
仙女之舞常採用扦插法繁殖,葉插、枝插均可,但以葉插法為主。葉插宜在3-5月進行,將肥厚充實的葉片放在沙床上,保持基質與空氣溼潤,經20-30天后可生根並長出新的小株,通常一片葉可產生很多芽。枝插,於生長期選擇節間緊密、粗壯、充實的枝梢,剪成長5-7釐米的插穗,待剪口晾乾後插入沙床,插後20-30天生根成活。
仙女之舞的主要價值
仙女之舞株形高大,很有氣勢;葉片舒展,密被絨毛,是一種很有特點的大型多肉花卉。從總體上看,這種植物的顏色顯得有些與眾不同,不論遠觀近賞,均能給人以新奇之感。仙女之舞為景天酸代謝(CAM)植物,能在夜裡吸收二氧化碳,釋放氧氣,因此它又被稱為環保型植物,特別適合用來裝飾書房、臥室等處。
仙女之舞的栽培技術
栽培基質
地栽對土壤的要求不嚴,如果有條件,最好選擇排水良好、疏鬆肥沃的壤土。
盆養可使用由腐葉、粗砂、園土所配成的混合基質,它們的比例按體積計依次為0.5:2:2.5。
定植
地栽,仙女之舞種苗多在4-5月進行定植。宜選地勢較高、陽光充足之地,按株距60釐米挖穴,其直徑為45釐米、深度為45釐米。每穴栽種二年生苗1株,然後覆土澆水即可。盆栽,仙女之舞種苗多在4-5月進行定植。可以使用大、中型花盆作為容器,將1棵種苗放好扶正填土。適當澆水緩苗,無需進行遮蔭,可立即使植株接受正常的日光照射。
澆水
在春至秋季仙女之舞生長旺盛期間,要充足澆水,不宜澆水太少而引起盆土過於幹早。盆土過幹或過溼,都會導致植株基部葉片萎縮脫落。冬季應節制澆水,以盆土稍乾燥為宜。
施肥
仙女之舞需肥不多,生長季每2-3周追肥1次即可。前期肥料以氮為主,人秋後停施氮肥,單施磷鉀肥。冬季無須再施肥。
栽種年限
仙女之舞為多年生,其成形雖較快,但不易老化。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,地栽者的最佳觀賞時段自成形後可達5年以上。盆栽者的最佳觀賞時段自成形後可達3年以上,在不翻盆的情況下,其連續栽種不宜超過2年。當它的長勢開始持續減弱時,應該進行植株更新。
仙女之舞的主要品種
方仙女之舞(Kalanchoe beharensis ‘Fang’)
方仙女之舞的中文名沿用中國俗名,“方”為栽培種名’Fang’的音譯。因該種葉背具有尖刺狀突起,又有“獠牙仙女之舞”之名。常見株高80-100釐米,葉形接近三角形,缺刻不明顯。新葉平展,成熟的老葉會向內凹或略向內包覆。葉片上具有尖刺狀突起,葉緣棕色或褐色。花期為春季,花序長50-60釐米。
姬仙女之舞(Kalanchoe beharensis ‘Maltese Cross’)
姬仙女之舞又名“馬耳他十字仙女之舞”,以栽培種名’Maltese Cross’翻譯而來。為仙女之舞的小型變種,株高可達80-90釐米。單葉,深裂,具短柄,葉片十字對生,排列緊密。全株滿覆金色至黃褐色茸毛。